新闻网 / 建大新闻

建大新闻

首届北京市大学生节能节水低碳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在我校成功举办

部门: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 供稿:丁丁、杨亚利 摄影:胡保华、陈启超、组委会新闻部 审核:黄尚荣、梁凯 发布时间:2019-06-23
阅读次数: 【字号: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6月22日,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办,北京市建筑材料工业学校承办,教育部高等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协办,教育部高等学校能源动力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育部高等学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联合支持的首届北京市大学生节能节水低碳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在我校大兴校区开幕。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处副处长荣燕宁、北京市建筑材料工业学校副校长李爱群及相关单位和部门负责人出席了开幕式。 此外,出席本次开幕式的还有来自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节能环保中心、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科研院所、企业单位和相关专业机构的30余名评委专家和由500余名参赛高校指导教师、领队和学生组成的参赛队伍。开幕式由学工部部长兼校团委书记朱静主持。

 

 

  李爱群向莅临竞赛的专家、评委以及兄弟院校的师生表示热烈的欢迎,并为大家介绍了北京市建筑材料工业学校的基本情况。北京市建筑材料工业学校作为北京地区唯一一所建筑类高等学校,是由北京市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共建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同时也是“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服务基地”、“北京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建筑遗产保护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李爱群祝愿各参赛团队取得好成绩,并希望以竞赛为契机搭建科技竞赛和创新平台,激发学生创新创造的火花,探索更全面高质量的培养模式,为建筑行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荣燕宁代表市教委对大赛的成功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她指出,通过举办专业学科竞赛,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提升推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值此国庆70周年、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之际,希望广大青年学子做到两点要求:第一,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大会上的嘱托,将个人目标融入到中国梦的洪流中,坚信奋斗才是青春最亮丽的色彩;第二,希望各位同学不断拓展专业学习的深度和宽度,利用好竞赛平台,勇于实践、敢于创新,通过不懈奋斗早日成长为国家和首都建设需要的栋梁之才。

 

 

  李俊奇详细介绍了此次竞赛的赛事主题、参赛情况和赛事组织工作等事宜;教育部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天津大学孙井梅教授作为评委代表全体评审专家承诺严格遵守竞赛规则和评委纪律,自觉接受监督;清华大学刘兆濡同学代表所有参赛选手向专家评委和竞赛筹备组致谢,并宣誓将遵守赛场纪律,赛出风格,赛出水平、赛出友谊。

 

 

  期间,与会领导为大会赛名揭牌。作为大赛的特色之一,本次大赛赛名是由著名书法家、我校校友爱新觉罗·启骧先生题字。

  本届竞赛自2018年10月启动以来,得到北京市各高校的高度重视,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等总计28所高校近300余项优秀作品参赛。经过资格审查,251项作品进入网络评审;101项作品通过网络评审入围终审决赛。大赛预计将产生特等奖作品20件,一等奖作品30件,二等奖作品50件,三等奖作品100件,优秀奖若干。获奖结果将于近期公布。

 

 

  决赛作品涵盖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科技发明制作两大类,包括节能动力和节水环境等细分领域。每个类别都由专业评委老师现场评审打分。答辩场上,参赛选手通过PPT答辩,系统阐述参赛作品的项目背景、核心技术、创新设计、发展前景等内容,将所学知识与科技发展、社会需求、关注热点紧密结合,产生了一批优秀的创新创意作品,充分展现了北京市大学生投身科技、致力创新的决心和实力。

 

 

  同期在我校大学生活动中心开展的“环保嘉年华”活动,包括大学生科技创新展示平台和校园创新文化氛围在内的品牌系列活动,在推动首都高校学生参与学术科技实践、发现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深化双创教育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广大参赛高校师生中产生了广泛、良好的影响。

 

  

  炎炎夏日大赛天,北京学子喜相连;同贺华诞七十载,共建生态绿家园。本项竞赛积极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倡导北京地区高校大学生积极参与国家环境治理大格局,发挥高校学科专业和人才的特色优势,持续深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和实践,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高校学子的自觉行动,为加快建设“天蓝、水清、土净、地绿”的美丽中国做出积极贡献。

       中国日报网、千龙网、现代教育报、《建筑》杂志等校外媒体来校采访报道。

 

  

 

编辑:李小虎